关闭
我的商铺
商务中心
报价单
询价单
登记商家
搜索供应
搜索求购
选择搜索栏目
新闻中心
图片中心
影视频道
产品库
商城频道
下载中心
FLASH频道
当前位置:
广西茶网
->
新闻中心
->
广西茶业
找产品
|
看求购
|
找商家
|
人才招聘
|
行业展会
TOP
名茶产区-----灵山县
2012-10-17 22:06:40
来源:
作者: 【
大
中
小
】 浏览:
1105
次 评论:
1
条
灵山县是广西有名的
茶叶
产区县之一,近年来经过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茶叶
生产在产品优质化、产业专业化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茶叶
已成为我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县
茶叶
生产在种植面积、产量、效益等方面有下降的趋势。如何做大做强我县
茶叶
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产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重振灵山
茶叶
生产雄风?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由县委政研室牵头,从县委办、县政府办、宣传部、农业局、企业局等单位抽调了7名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于5月中旬深入到丰塘、石塘、烟墩、平南、旧州、陆屋等6个
茶叶
产区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制茶企业进行为期3天半时间的调查研究。通过听汇报,召开财政、国税、工商部门领导和制茶企业业主、种植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深入茶园、加工企业车间实地察看,与茶农交谈了解生产情况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探讨。 一、灵山县生产状况 灵山县地处桂南,六万大山和十万大山余脉贯穿境内形成两大山脉。全县属丘陵地貌,总面积3558平方公里,丘陵、台地占总面积66.69%,其中耕面积76.6万亩,占总面积14.35%。我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富余劳动力多,具有发展
茶叶
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我县已有500余年种茶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被评为“全国
茶叶
生产标兵县”和“全国
茶叶
生产基地县”,主要加工生产的青茶、绿茶和红茶,在区内外有一定声誉,丰塘红碎茶、沙坪绿茶1号、三芽牌毛峰茉莉花茶、安畅牌神速 绿茶等曾被评为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获中国国际名茶推荐证书。近年来,
茶叶
种植发展迅猛,面积居于全区前列,
茶叶
已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到2002年底统计,全县
茶叶
种植面积达43759亩,采摘面积36805亩,产量2532吨,产值3298万元(现行价),占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0.88%。 1、
茶叶
种植分布情况 灵山县茶树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全县除了灵城镇、文利镇以及武利镇有少量种植外,其它镇茶园面积少的几百亩,多的几千亩。其中种植面积比较多的镇有:丰塘镇种5000亩,石塘镇种6500亩,烟墩镇种9800亩,旧州镇种4500亩,平南镇种1600亩,陆屋镇种740亩。灵山
茶叶
主要有本地中、小叶茶种、福云六号茶、茉莉花茶等。本地中、小叶茶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一直是县内当家品种,该品种一般种植在自然条件好、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暖、云盖雾罩、海拔较高的大山大岭,如鸡笼山、石瓯山、泗洲山、大怀山、旧州双凤的中塘山、狮岭的马面山。历史上最高峰时,这个品种种植面积达8.7万亩,现在这个品种面积约有2.28万亩,占面积52.1%,采摘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为832吨。由于本地中、小叶茶种产量低,市场比较窄,因此,该品种失管面积达0.78万亩。近10年来新种植面积几乎为零。福云六号茶(包括少量福云七号、福安大白、福鼎大毫等)是全国推广的优质茶品种,该茶适应性广,生势旺盛,发芽特早并齐整,成园投产快,产量高,品质优,一般第一年种植,第二年采摘,第四年开始进入盛产期,亩产茶青1250-1500公斤。我县于1982年开始引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主要
茶叶
种植品种,至今全县种植面积2.1万亩,占总面积47.7%,采摘面积1.2万亩,产量1800吨,平均亩产150公斤。 此外,受花茶制作的带动,我县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引进茉莉花种植,加工花茶一度十分兴盛,至今县茶厂“白蕾”牌花茶在山东、陕西等地名度仍很高,曾出现不法商贩冒“白蕾”牌花茶的现象。但后来灵山花茶品种未能做大做强,而横县却在参观我县发展茉莉花茶做法之后,花大力气抓好这个产业,10年间发展成全国最大产地,摘走了“花都”桂冠。 2、出台的扶持政策 灵山县各级政府对
茶叶
生产十分重视,广大群众对发展优质茶生产劲头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管理、市场等方面原因,全县
茶叶
种植面积、产量下滑较大,茶园面积减少了42.5%,为重振
茶叶
雄风,我县解放思想“换脑筋”,大力发展优质福云六号代替本地中、小叶茶种,1991年至1994年,相继出台了《灵山县加快
茶叶
生产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茶。比如丰塘镇定出奖励标准;每户连片种植1亩以上福云六号茶的,每亩奖给化肥50公斤,每户连片种植10亩以上茶苗只收取八折的价款,凡连片种植30亩以上的,每亩奖现金100元。石塘镇对连片种植福云六号超10亩的,每亩奖100元。同时,丰塘镇,原县
茶叶
办公室等部门,还派人到福建等地,实地鉴别,选定良好茶苗,订立购买合同,组织供应农民;为解决农民种茶资金不足困难,认真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组织充足资金,凡农民购买
茶叶
缺少资金的,优先给予贷款。 3、发展的几种模式 由于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灵山优质
茶叶
种植发展较快,种植模式也多种多样。一是农户分散种植。农户在承包的水田、旱坡地改其它经济作物种茶,面积从几分到几亩左右,农户自己管理,采摘茶青出售给 附近加工厂。二是专业大户规模种植。资金比较充足的农户、经济能力通过承包土地规模生产连片种植,如旧州镇石桥村农民赖奕彬,投入资金8万元,以每亩150元承包金,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今年新发展种植福云茶70亩。据统计,全县连片种植20亩以上专业大户共28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有三隆镇陈勤辉、陆屋林日栋、伯劳滕德旺共3户。三是集体开发茶园。集体茶园有东风场、烟墩石瓯山、佛子大怀山、大垌口,石塘军营垌、陆屋农场等,这些茶场现在大部分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少数为集体经营,如陆屋农场把集体茶园分块承包给职工个人管理,场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安排施肥、喷药、统一收购茶青,统一加工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 4、科技推广应用情况 灵山县注重茶园管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一是茶树种植上采用无性繁殖苗木,育苗移栽进行密植速成的办法,所用茶苗,一部分为县内茶农自行繁殖,如平南镇有育苗圃32亩,每年可繁殖茶苗500万株,陆屋农场新开辟优质茶苗圃10亩,在县农业局支持下,投资5万多元,从桂林茶科所引进乌龙茶品种,进行种苗繁育。一部分从福建等地运回优质茶苗,近几年购回茶苗累计达1500万株。二是适当密植,大面积推广条栽密植,由原来亩植500株发展到亩植4000-5000株,密植茶园产茶青可达1500-2000公斤,比原来平均亩产提高10倍多,目前全县福云茶95%以上进行密植。三是改造低产茶园,实施国家“星火计划”。全县共改造低产茶园10215亩,亩产
茶叶
比改造前增产两倍多。四是推广无公害化管理。如陆屋农场以创无公害品牌名茶为目标,按无公害标准进行加工、管理,统一安排专业技术组杀虫,安装20盏频振式催光杀虫灯诱杀
茶叶
害虫,用药主要以生物农药为主,限定利用可饮用水喷洒杀虫剂,安装管道到茶园实行自动喷洒等。五是推行先进采摘方法。以多采茶、采好茶、提高
茶叶
经济效益为目的,推行标准采、适时采和留叶采。石塘、陆屋以及有基地的个体茶厂,按照制茶需要调整采摘标准,协调采与养、量与质,效果比较好。 5、加工销售情况 在
茶叶
加工制作方面,我县现在加工龙头企业主要有4家,县茶厂、陆屋农场茶厂、石塘军营垌茶厂和烟墩石瓯山茶厂,其它由农村经济能人、
茶叶
专业户办的规模较小的厂家有51家。4家
茶叶
龙头企业设备先进,拥有烘干机、揉捻机、抖筛机、滚切机、风选机、平筛机等全套机械设备。军营垌茶厂投资12万元购置了汽热杀青机,制作
茶叶
技艺先进,产品销路广。县茶厂主要是进行
茶叶
来料加工,加工
茶叶
产品销往台湾。该厂生产的白蕾牌茉莉花浸膏、特级、一级茉莉花茶曾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从
茶叶
中提取的天然咖啡因,符合中国药典二部咖啡因标准。去年该厂实现工业产值705万元,销售收入 502万元。陆屋农场生产的安畅牌福云系列优质茶,外形秀美,色泽翠绿显毫,香气鲜活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包装封面采用中央电视台拍制的照片,美观大方,产品供不应求,客户上门排队要货。石塘军营垌茶场的高骏牌
茶叶
,采用纸盒小包装、铝箔包装,外观美高雅,饮誉区内外。这部分有注册商标,包装精美产品每公斤售价在100元左右,高的每公斤达600元。目前全县加工产品有毛峰、银毫、银尖、曲毫等10多个品种,获国家级优质产品名茶推荐产品4个。其他小型
茶叶
加工厂设备简陋,所以效益相对较差。 6、对农民增收和财税收入的贡献 灵山县
茶叶
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也是财税增收的重要渠道。灵山
茶叶
种植面积居全区前列,为钦州市第一,名茶众多,群众有种茶的习惯和积极性,目前从事
茶叶
生产、加工农民有9万多人。近几年来,
茶叶
市场平稳,福云茶的春茶茶青最高收购价每公斤达16元,平均也有6-8元;夏茶茶青每公斤2—3元,秋茶茶青每公斤2.4—3.5元。在丰塘镇,我们了解到,农民只要把茶青拿到田头,就会有茶厂的人来收购,基本上是“秤砣落地钱到手”。平南镇各茶厂保价每公斤2元向农民收购茶青,而且不打白条,使农民吃上定心丸。进入盛产期后,每亩
茶叶
年产值在4000-6000元左右,除去肥料、药水等成本投入,亩纯收入3000—5000元。平南镇桃禾村的梁如茂,种福云茶0.83亩,产茶青1535.5公斤,产值8300元,纯收入7500元。据了解,丰塘镇仅
茶叶
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310元。军营垌茶厂每年向农民支付茶青款约90万元。平南镇桃禾村种茶300亩,农民每年采茶收入100万元。
茶叶
生产提供的税收主要为特产税和增值税,征收采取定税的方式,每年由财政、国税部门根据茶厂的规模、生产情况、茶青收购情况和经营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税额。县茶厂、陆屋农场、军营垌茶厂和石瓯山茶厂,均为集体企业,帐制健全,征收比较容易。去年,四家厂提供税款分别为35万元、12万元、8万元、4万元,占全县
茶叶
税收的70.5 %。陆屋镇
茶叶
特产税每亩按250元征收,企业所得税按每亩150元征收,石塘、平南、烟墩等镇按19%比例征收,但实际征收部分不足1/3,丰塘镇每家加工厂年征收1000—2000元左右。各镇根据各自实际,定税有所差异。去年,财政部门征收
茶叶
特产税入库28.4万元,国税部门征收
茶叶
增值税入库为55.23万元。今年1—4月,全县
茶叶
特产税入库8万元,增值税入库4.81万元。 二、存在状况 经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县的
茶叶
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一些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生产不成规模,连片开发较少。 目前我县
茶叶
生产大多数是由千家万户农户自主种植,比较分散,不成规模。在种植面积较多的丰塘镇,全镇的茶农95%为分散种植,人均0.11亩。我们调查了丰塘、平岭、沙塘、修竹、大湴等5个村委,大约有85%的农户都种有
茶叶
,面积从0.3亩到3亩之间,最大的种植户张国也不到50亩。石塘镇东安村也有75%的农户种植
茶叶
,平均每户有茶0.8亩左右。全县2亩以下小规模种植大约占了
茶叶
总面积的72%。连片开发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土地使用权不能合理流转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农户不愿出让土地经营使用权,致使连片开发种植难以实现。由于种植分散,不成规模,给规范化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集约化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 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县共有51家小型
茶叶
加工厂,
茶叶
加工企业数量过多,分布过密,且大多数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造成了原料的无序收购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如丰塘镇有茶厂8家、石塘镇有8家,平南镇有7家。一部分小型茶厂固定资产在4万元以下,有的甚至只有2万多元。有部分茶厂使用的是55型、65型的揉捻机,没有名优
茶叶
加工机械。另外,相当部分没有经过工商部门审批。如石塘镇8家茶厂,仅有军营垌一家办有工商执照;平南镇有7家茶厂,也只有3家办执照。因此,茶青原料供应与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如平南镇全镇茶厂加工能力需要6500亩盛产茶园茶青供应,而该镇目前进入盛产期茶园仅有760亩。由于大部分的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形成了对茶青原料的抢购。这些小茶厂又是粗放型的简单加工,粗加工后的成品卖给外地客商,价格比较低廉,如丰塘镇大部分茶厂生产的
茶叶
最低价只有5-6元/市斤,而真正能进行精深加工和包装的茶厂却得不到足够的茶青原料,造成了
茶叶
资源的浪费,使到
茶叶
产品的附加值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3、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较低 虽然现有
茶叶
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能够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茶厂数量却很少,目前较为成功的仅有陆屋农场和军营垌茶厂。而其它大多数的
茶叶
加工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连结不牢固,所以没有固定的茶青原料来源,生产经营状况较差。茶农生产的随意性大,所采摘出来的茶青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难以统一加工。茶农没有与加工企业建立购销关系,从客观上也造成了茶青原料外流,如在丰塘镇周边有18家横县的茶厂到该镇收购茶青,而该镇的茶厂能收到本镇生产的茶青不足1/3,致使税源流失,原料也流失。另外有部分茶厂债务重,经营困难,也制约了
茶叶
生产的发展。 4、品种结构单一,市场适应性不强 在
茶叶
品种中,目前全县仍有2万多亩的传统本地中小叶茶种,茶树老化,产量低,效益也低,亩产值约为440-550元之间,而种植优质福云六号茶平均亩产达150公斤,售价30-36元/公斤,亩产值达4500-5400元之间,所以传统本地中小叶茶种效益仅是优质茶效益的10%。优良品种结构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福云六号为主,约占优良品种的95%,少量的福云七号、福安大白,福鼎大毫等品种,这些品种约占优良品种的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茶品味也在改变,目前我县生产的优质绿茶也存在逐渐被乌龙茶等所取代趋势,因此,乌龙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茶叶
生产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县已在桂林茶科所筛选引进金萱、黄金贵、毛蟹、八仙、黄枝香、白叶单枞、302、303、304等9个品种在陆屋农场试种,面积有10多亩。但总的来说,步伐比较慢,目前还没有推广种植,优质
茶叶
的品质效益未有凸现出来。还有个别镇的茶农仍然有采老茶的习惯,特别是丰塘镇,大多数农户采摘一芽2叶、3叶,甚至4叶,粗采粗制,生产低档粗茶,价格仅售5-6元/市斤,无法从根本上提高
茶叶
质量,降低了
茶叶
的生产效益。 5、资金投入少,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差 由于大多数茶园是千家万户分散种植,茶农长远发展意识不强,多数茶农只求种下去,舍不得花钱投入管理,只种少管,甚至不管。在调查座谈中,据烟墩镇三岔茶厂的劳老板反映,三岔村有两户农户茶苗种下三年了,还未收到一片茶青,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少,轻管理,以致种植失败,也给其他群众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同时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镇村
茶叶
种植技术人才比较缺乏,镇村两级都没有专职的
茶叶
技术人员,技术指导和推广难以普及,更谈不上科技创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没有全面推广,因此
茶叶
生产的科技含量比较低。 我县
茶叶
种植小部分在水田上,大部分种植在山麓田、旱田、旱坡地和低矮山坡上,还有少量种植高山坡上,除了陆屋农场,石塘军营垌茶场,几个专业种植大户的茶园能够做防晒网棚育苗,安装有自来水管喷灌,或购置有柴油机、抽水机外,其他大部分茶园基础设施比较差,从施肥、杀虫到灌溉都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山坡旱地茶园几乎成了“望天茶园”,政府在这方面资金投入非常有限,而茶农本身在这方面更是舍不得投入,因此,短时间内难以有很大的改善,
茶叶
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6、品牌意识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经济效益差 全县共有大小
茶叶
加工厂55家,目前注册有自己商标并能包装生产的仅4家,分别是县茶厂、陆屋农场、石塘军营垌茶厂、烟墩石瓯山茶厂,而其它的制茶企业均没有注册商标,也没有进行产品包装,大多数生产生产粗加工成品再用简单的塑料袋装后销售给横县等外地客商。而茶商把这些初加工成品经过简单加工进行精美包装后,注上自己的商标,
茶叶
的价格就能翻倍甚至几倍。如佛子大垌口出产的福云茶,运往桂平西山进行包装后,以西山茶注册商标面市,价格成倍上涨。我们卖给外地茶商的售价普遍为15-16元/市斤,而同经过加工包装后,价格最高能卖60-70元/市斤,是原价的4倍多。由于我们的企业忽视了包装,没有注册自己的商标,打不出自己的品牌,造成优质茶得不到优质价,经济效益差。 7、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为
茶叶
生产服务的意识不强,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机制不完善;二是金融部门的信贷服务不够主动;三是没有很好地引导扶持成立
茶叶
生产和流通方面的协会和中介组织,为
茶叶
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服务,目前全县从县、镇到村级都没有成立
茶叶
生产技术协会,流通的中介组织,没有形成自己销售网络,
茶叶
销售大部分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虽说产品有销路,但显得较为被动。 三、今后发展思路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今后,要提高
茶叶
生产的经济效益,把
茶叶
发展成富民强财税的支柱产业,必须要提高对
茶叶
生产的认识,树立重振
茶叶
雄风的信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
茶叶
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也是增加财税收入潜力强的产业,发展
茶叶
生产的基础好,条件好,
茶叶
生产大有可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
茶叶
具有很强的产业优势。
茶叶
管理易便,加工程度高,县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能力;
茶叶
容易保管,耐运输,而且灵山
茶叶
销售渠道畅通,市场广阔,只要产得出就有销路。再次要认识到
茶叶
具有较好的效益。灵山
茶叶
最早采摘时间比江浙一带早一个月,比桂西北一带早10至15天;最迟采摘时间可达11月,灵山
茶叶
上市时间都避开其他地方
茶叶
上市高峰期。而且
茶叶
一年内有三个季度可采摘,使茶农及
茶叶
加工业主有较长的收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发挥
茶叶
优势,把
茶叶
培植成为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镇和有关部门的任务、职责,把
茶叶
这篇文章做大。要加强农业局
茶叶
生产的技术力量,并以农业局为骨干,以茶老板,种茶大户、加工业主为成员,成立
茶叶
协会及相关
茶叶
机构,从事
茶叶
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工作,如
茶叶
发展规划,
茶叶
质量标准、商标品牌、
茶叶
宣传等,推动
茶叶
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迈进。 2、加强服务,积极扶持。对
茶叶
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服务,并把服务措施落实到位。一是加强政策服务。县委、县政府要把
茶叶
生产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措施来抓,出台有关扶持
茶叶
生产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的保护措施,积极引导
茶叶
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我县比较先进的电脑网络信息系统,收集网络信息以及全国各地
茶叶
客商带来的信息,整理、发送各种有效信息,提高信息的容量与质量,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流通服务,要在县内及灵山
茶叶
主销地,建立
茶叶
专业市场,扩大
茶叶
销售,提高灵山
茶叶
知名度。还要对
茶叶
生产进行积极的扶持。一方面,金融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信用度较好的农户、
茶叶
加工户进行信贷支持,解决
茶叶
生产中资金紧缺、投入不足的难题;财税部门也要实施“放水养鱼”的政策,积极研究农村“费改税”的新动向,为
茶叶
生产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
茶叶
生产,继续对农户规模种植优质
茶叶
适当补贴,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对
茶叶
种植户给予扶持等。另一方面,要组织专门科技人经常深入
茶叶
生产基地、
茶叶
加工企业,对农户、加工厂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编印各种学习资料,使农民普通掌握
茶叶
栽培,管理新技术,提高加工企业技术水平。 3、打造品牌,提高效益。迄今为止,灵山
茶叶
仅有5个注册商标,许多
茶叶
生产企业品牌意识还很淡薄,为此,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在市场叫得响的名牌茶产品,使灵山
茶叶
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一是在
茶叶
中植入文化品味。名茶都得益于香远弥久的传统文化的熏染,是文化与茶品结合的产物,为此,打造名茶必须借助文化之力,除了注重
茶叶
的色、香、味、形之外,尤其注重
茶叶
的文化内涵。比如灵山
茶叶
要想方设法与我县的“三古”文化、傩舞文化、花石贡品以及名山胜景、风物传说等紧密结合,以创造出具有浓郁文化韵味的灵山
茶叶
。二是实施标准化无公害
茶叶
生产。必须按照
茶叶
生产中省标国标甚至国际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出一揽子标准和品牌化细则,在
茶叶
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各个环节,严格实行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形成完整的工艺流程。还要积极进行无公害茶产品认证申报工作,通过国家认证,取得使用“无公害”标识资格,取得市场准入证。三是抓好
茶叶
的商标注册和包装。通过商标注册,改变
茶叶
大包装粗卖、贱卖的做法,并设计精美、高雅,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标准化包装,不再通过二手茶商直接进入市场,提高
茶叶
的效益。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宣传灵山
茶叶
。例如在主销区设立灵山
茶叶
专卖店,开设灵山茶文化讲座及品茶活动,参加各种产品展销会,在新闻媒体,具有重大影响力场所开办新闻发布会,举行研讨会,交易会等,通过各种方法方式提高灵山
茶叶
的知名度。 4、抓好龙头,整合资源。必须加强
茶叶
龙头企业建设,针对当前我县
茶叶
企业规模过小、经营不善、效益低下、带动能力弱的问题,应通过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造,或者吸引外地大老板投资办
茶叶
企业,以组成
茶叶
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的规模经济实力。发挥大的企业集团,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火车头”作用,对灵山
茶叶
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原料标准、统一工艺流程、统一品牌、统一价格,以强大的实力开拓市场,实现增值增效。当前,一方面要鼓励
茶叶
龙头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为龙头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扩展龙头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改造,充分调动
茶叶
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改造和科技创新力度,以提高
茶叶
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 5、实行结构调整,引进新品种。采取“引进一批,巩固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对灵山
茶叶
品种结构大胆调整,本地中、小叶品种,采摘难、市场窄、效益差,要逐步减少种植面积,适当淘汰。福云系列品种,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品种好、上市早、产量高,普遍受到广大农户喜爱,但全国各地种植面积比较多,要在巩固福云系列品种栽种面积基础上,积极引进新的
茶叶
品种和新的加工工艺,比如乌龙茶系列,比福云茶效益高数倍。同时,要在茶园生产管理上,引进新的技术,通过
茶叶
生产协会、
茶叶
专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推广施生物肥,喷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采摘一叶一芽,提高茶青质量,推广春剪,提高
茶叶
效益,通过新技术应用,增加
茶叶
生产科技含量,提高
茶叶
产品质量,档次,从而为创造名牌
茶叶
提供原料保证。 6、连片开发,规模生产。针对目前我县
茶叶
生产中由千家万户农户分散种植的实际情况和弊端。今后
茶叶
生产发展必须走“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路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实现规模效益。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经济能人和专业大户搞连片开发,扩大种植规模。对承包和开发荒山荒坡种植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予以适当补贴,对于有意搞规模种植
茶叶
的,不管是外地老板,还是本地经济能人,政府都予以扶持,并在土地落实、资金信贷、技术指导等诸方面提供服务。要加强政策宣传,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新机制,正确引导农民土地使用权进行合理流转,保证连片种植所需土地,推动规模种植的顺利开展。
茶叶
生产,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一项具有潜在优势的特色产业。我们相信,如果能够逐步解决上述问题,我县的
茶叶
生产一定会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3
顶一下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名茶产区-----灵山县
责任编辑:
hawkwill
【
大
中
小
】【
打印
】
【
繁体
】【
投稿
】【
收藏
】 【
推荐
】【
举报
】【
评论
】 【
关闭
】 【
返回顶部
】
上一篇
:
中越边境茶县-靖西县
下一篇
:
瑶族之乡----金秀县
评论
帐 号:
密码:
(
新用户注册
)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行业资讯
企业新闻
价格行情
人物访谈
产品导购
深层解读
最近活动
参展知识
展会报道
成功故事
政策法规
茶史茶事
茶叶常识
茶叶技术
人才资讯
创业宝典
经营管理
营销策划
茶馆报道
文化艺术
健康美容
行业曝光
紫砂专栏
茶器茶具
茶食茶饮
茶农服务
广西茶业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广西茶网(www.gx113.com):致力于打造茶产业最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
Copyright@http://www.gx11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de © 2003-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