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忆缺损是最早的临床表现,焦虑抑郁失眠常被忽视
●父母曾患痴呆,子女年轻时莫“脑过劳”,年老时多动脑
上周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有史以来第一次播出“寻人启事”,为桂林四兄弟寻找因患“阿尔茨海默病”走失的老母亲。阿尔茨海默病即俗称的“老年痴呆”,联合国人口调查预测,中国患老年痴呆的总人口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到2050年患者总数将占老年人口的30%,老年痴呆正在成为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专家指出,许多患者一直拖到一出门就迷路、完全记不住家人的阶段才来就诊,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抑郁、焦虑、偶尔出现遗忘,是老年痴呆的最初信号,一旦发现父母有这些迹象,子女应尽早陪伴父母就医,这样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速度。
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肖丽、李文敏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陆正齐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痴呆早期病人有焦虑抑郁表现
痴呆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会表现出包括思维、记忆、理解、计算、语言、判断、定向、学习等能力的减退,并部分伴有人格的变化。“痴呆可以由多种因素造成,最常见的是以阿尔兹海默病为代表的神经变性痴呆以及中风后出现的血管性痴呆。此外,感染、药物滥用、长期饮酒过量、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甲状腺功能减退、尿毒症等也可以造成痴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陆正齐主任医师指出,在老年期发生的痴呆中,老年性痴呆即“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占绝大多数,其中前者占60%~80%,后者约占20%。
“近期记忆缺损是最早的临床表现。起初是偶尔遗忘,患者同时有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表现为失眠。”随着病情的加重,老人会出现频繁的近期遗忘,主要表现为记不住定好的约会或任务,记不清近期发生过的事件,甚至刚刚说过的话也会遗忘。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相当多的患者会出现妄想,最常见的是怀疑财物被盗,疑心自己有各种病,有外人甚至子女要谋害自己,以及配偶出轨等。患者继而出现定向障碍,分不清昼夜,一出门不认识家,容易走失甚至严重到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身份。
老年痴呆的另一个早期症状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面对新的事物和操作,容易感到疲乏、沮丧与激怒。比如家里添了新电器,有些老人学得慢、记不住操作方法,便固执地拒绝使用,或者对子女发火。
在情绪方面,患者会慢慢变得淡漠、迟钝,缺乏活力,容易疲劳,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往常爱好的活动失去了兴趣,有时则易哭易笑易怒,甚至开一些不合时宜的拙劣玩笑。不少患者对衣着及仪容也不如以前那样注意,变得邋遢、不爱整洁,不修边幅。有人则变得多疑、固执与斤斤计较。
易与中风后痴呆相混淆
有些老人中风后“屋漏偏逢连夜雨”,继而出现痴呆。其实,所患的未必是阿尔茨海默病,有可能是血管性痴呆。陆正齐指出,这两种病容易混淆,而两者的治疗方向、效果也不同。“老年人往往有血管病变,而血管性痴呆大多伴随中风的发生而出现,可轻可重。”陆正齐指出,其早期症状与阿尔茨海默病类似,但不同的是,患者常突然发病,并伴有肢体活动障碍。病程多呈阶梯式发展,即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病情稳定,不恶化甚至好转,头颅CT和MRI显示大脑有程度不等的缺血灶或出血灶。至今还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而血管性痴呆通过相应的治疗,伴随肢体活动障碍的恢复,智能障碍可以部分或基本恢复。如果忽视、拖延治疗血管病变,情况则会越来越糟。
陆正齐指出,一旦老人出现痴呆疑似症状,家人应积极带其到神经科检查。
父母曾患痴呆 子女莫“脑过劳”
“老年痴呆的患病危险因素很多,常见的有高龄、痴呆家族史、心脑血管疾病、情绪抑郁、离群独居、文盲和低教育、缺乏体育及脑力锻炼、长期吸烟、饮酒、过食肥甘饮食等。”陆正齐说,目前医生尚未找到阻断老年痴呆进程的方案,但通过改变一些风险因素,可以推迟发病时间,延缓疾病进程。
他提醒,父母曾患痴呆,子女应及早预防。脑神经细胞一旦破坏即无法再修复,年轻时要避免大脑“过劳”,年老时则积极用脑别偷懒,可借脑部的刺激与锻炼来促进脑细胞的活力,鼓励老人多写文章、多听音乐、学会养花草、种蔬果。另外,乐观豁达的精神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法宝。还要提醒的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硬化症的老人,要积极控制病情,以免因中风引发脑血管性痴呆症。老人应防止脑外伤,定期体格检查。多参加运动,轻度者每天步行30分钟,走5000步。
科学的饮食安排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陆正齐建议,老人要忌烟,不要饮酒过量,三餐要注意减少盐、糖摄入量,食物以谷物豆类为主,同时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类、瘦肉,多食蔬菜水果,还要控制好体重。餐具厨具不用铝制品,以降低因铝中毒影响智能的风险。每天补充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50毫克辅酶Q10以及1000毫克omega-3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